摘要: 位于仓山区池后弄31号,南面与华庐相邻,为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洋式建筑,带有院落,有颇具特色的院门。根据2005年福州市规划院普查资料,建筑原主人黄氏,资本家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上藤路124号,为三层砖木结构、青砖砌筑的近代西式建筑。建筑风格朴素,除三层窗户发券外,几乎没有任何装饰。建筑原房主为福州著名痔疮科大夫李守泰医生,此后一直由李氏后人居住。2020年7月因上藤路拓宽而拆除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仓山区观井路29号弄5号,为烟台山早期西洋建筑之一。百年间,该建筑功用屡有变化,明确可考的包括裕昌洋行、宝顺洋行、同珍洋行、汇丰银行、基督教青年会、福建协和大学、福建美丰银行、美孚洋行、福州制药厂等单位使用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私立协和大学和福建美丰银行时期。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,平面呈正方形,边长24米,立面宽七间。原为典型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,二层及屋顶后经改造,增加了带有中国传统建筑意味的出檐、翘角,但屋顶仍然有壁炉的烟囱突出。 2013年1月,本建筑以“私立协和大学旧址”名义归入“烟台山近代建筑群”,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23号,始建于清末,为三层(含一层地下室)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券廊式建筑,南北两侧均带有门楼。建筑总占地面积约437.86平方米,长18.514米,宽23.65米,高11.356米。清光绪七年(1881),法领事布得兰(Cte.de Pourtalè-Gorgier)委托多明我会李宏治主教在天安铺租地,次年开工建设。1898-1905年,法国著名诗人、剧作家和外交官高乐待(Paul Claudel,1868-1955,也译为保罗·克洛岱尔)曾在此居住、办公。除此之外,本建筑还曾作为天主教多明我会主教公署、美孚洋行、中国救济总署福州分署、齐鲁大学医学院、婴德小修院等使用。1966年后,转为仓山区环卫所及民居。现为天主教徒住宅及仓山区消毒队使用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35号,建于清代,为福州传统建筑,带有高大的风火墙。建筑主人洪氏,与观井路洪宅的主人同属一个家族。建筑为四合院式民居,占地面积180平方米。由屏风门、天井、披榭、正座组成。天井左侧披榭已改建,正座封火山墙二坡顶,穿斗架。面阔三间,进深五柱。明间前部为轩顶,后部以屏门隔为前后厅。天井与大厅地面均为三合土铺成,建筑的门窗堵板上有人物、花草等精美的浮雕,整体建筑显得较为小巧、精致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烟台山公园山顶,始建于元末,当时福州府为加强江防,在藤山顶峰设烟墩,即烽火台,作以报警,与中洲炮垒呼应。烽火台早已毁废,现存为90年代公园仿造重建。基座三合土,直径5.18米,笔筒形,共4个孔,南面高1.2米,宽1.52米,其他三面孔拱形,高0.6米,宽0.8米。是元代福州军事设施的重要遗址,有一定的史料价值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22号,清咸丰六年(1856年)由福州英国侨民集资筹建,聘请香港土木工程师T. L. Walker设计,于同治元年(1862年)落成。该教堂原名圣约翰堂(St. John’s Church),因以石砌筑,俗称“石厝教堂”。1990年代起被海军占用作为印刷厂。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。2012年5月完成修缮。2018年以“烟台山约翰堂”名义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福州三一学校位于仓山区公园路,是福州外国语学校(福州九中)的前身,是福州历史悠久的一所教会学校,建校于1907年,历史可追溯至1878年。[阅读全文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