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位于仓山区池后弄31号,南面与华庐相邻,为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洋式建筑,带有院落,有颇具特色的院门。根据2005年福州市规划院普查资料,建筑原主人黄氏,资本家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[龙庭巷24号·清代]相传唐贞观年间(627-649)始建。屡经废兴,清初重建。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,坐北向南,由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小佛厅、方丈室、放生池等组成,石铺院庭,周以围墙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中平路186号为晚清民国时期民居,为台江地区典型的二层回廊,主座正厅单层之民居,外观西洋式。据说本来也是黄培松府第一部分。外观(拍摄:红衣棒糖人/2013.8)从主座看二层走马廊(拍摄:红衣棒糖人/20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鼓楼区新权路29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,前身是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(英文名为Foochow Christian Union Hospital ,又名Willis F. Pierce Memorial Hospital)。医院由1860年(清咸丰十年)美部会创办的“圣教医院”和1899年(清光绪二十五年)美以美会创办的“马高爱医院”合并而成,以福州圣教医院之所在地为协和医院院址,于1935年1月将圣教医院之屋宇拆去,同年10月订立建筑协和医院新校舍之契约。新建大楼由协和建筑部范哲明、林缉西等设计,于1936年6月奠基,1937年8月竣工。因采用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,故俗称为“红楼”。协和医院大楼建成时,是当时省内设备最先进的病房大楼,楼内地面分铺混凝土和水磨石两种,并在上面分别铺设木板和石头,防火防滑。楼内拥有当时极为先进的电梯、供水、供电、热水、暖气等设施,初期设病床120张;建筑配备了蒸汽管道,高压用来消毒和洗漱,低压用来取暖,为当时南方唯一有这种取暖功能的建筑。2013年8月,以“协和医院红砖楼”名义,公布为“福建省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”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现在的鼓屏路与鼓西路交叉口西北角。上世纪50年代,鼓楼因道路扩建而被拆除。2009年辟为鼓楼遗址公园(鼓楼前公园)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于麓山馆位于于山北麓,观巷之内。1924年由杨愚谷、杨在纲兄弟建。中式双层砖木结构,正中有阳台两侧有砖砌门券,并有小花厅。原宅主杨愚谷,《厦声日报》主笔,曾任卢兴邦的参谋长。第二任宅主陈文渊,曾任协和大学心理学教授、代理校长、卫理公会华西年议会会督。第三任主人任仲泉,福建省文史馆馆员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唐天复元年(901)建罗城时,挖掘的城壕。后梁开平元年(907),王审知筑夹城,城池扩展,罗城城壕成为内河。河东南方设水门,接纳闽江潮水。江水入门后一分为二,一自古仙桥(又称使君桥、清水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23号,始建于清末,为三层(含一层地下室)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券廊式建筑,南北两侧均带有门楼。建筑总占地面积约437.86平方米,长18.514米,宽23.65米,高11.356米。清光绪七年(1881),法领事布得兰(Cte.de Pourtalè-Gorgier)委托多明我会李宏治主教在天安铺租地,次年开工建设。1898-1905年,法国著名诗人、剧作家和外交官高乐待(Paul Claudel,1868-1955,也译为保罗·克洛岱尔)曾在此居住、办公。除此之外,本建筑还曾作为天主教多明我会主教公署、美孚洋行、中国救济总署福州分署、齐鲁大学医学院、婴德小修院等使用。1966年后,转为仓山区环卫所及民居。现为天主教徒住宅及仓山区消毒队使用。[阅读全文:]